PET瓶局部結晶度過大會引起白化現象。此現象產生有三個階段,即瓶坯注塑時白化、瓶坯再加熱時表面結晶白化、拉伸吹塑時取向結晶白化。
瓶坯表面局部結晶塊的工藝成因不盡相同。當模具的冷卻效果很好時,可能形成規則或不規則的拋物線狀的霧狀結晶。這主要是由于各型腔注塑速度、壓力、溫度協調不一致的結果。高速、高壓注射時,熔料與澆口發生剪切,產生熱量,溶體流動好,迅速注滿型腔,并迅速得到冷卻。如果因為注塑壓力小、注塑速度低,一 級注射未能注滿型腔,則一 級注射的料流前鋒會因為與模壁接觸不好而使溫度降不到玻璃化溫度一下,從而形成大量晶核;在與二級注射的料流會合時,會吸收二級注射料流的熱量而結晶霧化,形狀為規則的或不規則的拋物面,且拋物面的厚度有大有小。
在加熱階段PET瓶坯在相應部位易產生塊狀結晶。另外由于瓶坯在加熱時內外溫升不一樣,外高內低,易使表面溫度過高而結晶成霧狀白化。在拉伸吹塑階段,由于拉伸太快或冷拉伸,而形成拉伸結晶白化。
解決方法:在實際生產中,在注塑瓶坯階段,調節一、二級注射速度,適當提高熔料溫度,可消除拋物線(或面)形狀的白化。在再加熱階段,采用能使內外溫升相差不大的加熱方法,如用質量較好的遠紅外加熱管、石英管,必要時可用射頻加熱,并盡可能縮短加熱時間,可降低結晶白化的可能性。對由拉伸引起的結晶可適當降低拉伸速度來避免。